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扎实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学习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激发广大党员爱党爱国热情和担当作为的奋斗精神,共同推进两校高质量发展。2025年6月27日下午,西昌学院与四川应用技术职业学院50余名党员干部齐聚西昌学院南校区,通过“理论+实践”“党史+非遗”的创新形式,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党日活动,以“沉浸式学习”共同庆祝建党104周年。
西昌市委党校高级讲师,西昌市委宣讲团成员,凉山州党员教育培训师资库成员文侃讲授微党课《品红歌 忆党史——歌声中的百年风华》。文侃老师通过《南湖的船 党的摇篮》《十送红军》《在太行山上》《解放区的天空》等经典红歌,通过音符的叙事力量,生动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从星火燎原到解放胜利的壮阔征程,让革命精神在艺术共鸣中深植人心。文侃老师和现场党员们组成“临时合唱团”,用歌声完成了一场特殊的党史知识学习,最后以一首《不忘初心》结束此次微党课,希望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何文海老师专题授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从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基本情况、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核心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的提出与升华四方面主要内容深度讲解,通过理论阐释与凉山实践案例的有机结合,系统呈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发展脉络和实践创新路径。
参加活动党员实地参观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展厅,包括彝族漆器展厅、支格阿鲁展厅、彝文书法展厅、彝族服饰展厅,在展厅里,讲解老师指着鹰爪纹漆器深情解读:“这不仅是非遗技艺,更是彝族同胞‘雄鹰追随太阳’的信仰象征”。在支格阿鲁英雄史诗展板前,党员干部们驻足讨论彝族版“愚公移山”传说与长征精神的共通之处。彝文书法展厅中用彝汉对照标语强化共同体意识,彝文“团结”的跨文化阐释,字符包含“手牵手”象形元素,反映彝族对集体协作的信仰,“文字不同,信仰相通”!这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精神一脉相承。
西昌学院青年教师杨柳喜现场教学弹奏月琴,她身着彝族传统服饰,通过月琴弹唱《阿依几几》现场演绎歌曲意境,描绘了少女阿依几几的优美形象,随后党员们亲手体验弹奏月琴。“彝文书法体验区”成为最热闹的打卡点,通过沉浸式体验领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刻内涵。党员们用毛笔认真书写“爱祖国”“民族团结”等彝文字样,以非遗艺术为载体,构建起党建教育与民族文化交融的立体课堂。
活动结束时,两校参加活动党员干部一同合影留念,在定格的那张合影中,学术领航者与基层党务工作者并肩,恰如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缩影:在守护初心的道路上,我们始终是同心同向的共同体。
此次联合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理论学习、现场教学、非遗体验三大活动铸牢信仰根基。在《品红歌 忆党史——歌声中的百年风华》红色旋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刻论述中,两校党员干部共同完成了党性教育的灵魂洗礼;彝族漆器的瑰丽纹样、支格阿鲁的英雄史诗、彝族服饰穿在身上的史诗、彝文书法的笔墨筋骨,更让红色基因与民族文化实现双重滋养。当指尖拨动月琴的琴弦,当笔墨书写“民族团结”的彝文,这场跨越两校的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已超越常规党日活动的意义,它既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生动实践,更是以文化认同强化政治认同的创新探索。